因煤而兴的铜川,现在怎么样了
陕西的明珠——铜川,这个因路遥笔下《平凡的世界》而闻名的小东北,曾是西北煤炭业的璀璨明星。这里,路遥以其亲身体验和文学影响力,让弟弟王天乐通过哥哥的关系踏上了矿工之路。尽管铜川人口只有70万,但其历史底蕴深厚,曾是秦国京畿之地,历经唐朝分县、宋朝设耀州、清朝升格为直隶州的变迁。铜川的名字源于北魏铜官县,虽非产铜之地,但因与潼关发音相似,一度产生误解。
铜川的辉煌与煤炭紧密相连,曾作为陕西第二地级市,与煤矿产业的兴衰紧密相连。从1961年至1966年,它归属渭南,随后在80年代与耀县、宜君县并入,铜川矿务局的成立更是将“一五”计划的重点企业触角伸向这片土地。然而,矿工的生活并不轻松,正如路遥所描绘的那样。铜川的工业体系还包括水泥厂,如国营耀县水泥厂,展示了其多元化的一面。
在三线建设时期,铜川扮演了重要的军事角色,建设了铜川新源机械厂(生产广播发射机)和陕西省东风机械厂(生产迫击炮),彰显了其在国防工业中的地位。煤炭业曾是铜川的经济支柱,1985年占全省产量的42%,那时的铜川被誉为“小东北”。然而,资源依赖的阴影随之而来,单一产业结构、环境污染与地质灾害等问题开始显现。尽管如此,玉华宫的皇家避暑历史和耀州青瓷的宋代瑰宝,以及药王孙思邈的医学贡献,都为铜川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。
从矿产繁荣到转型阵痛,铜川经历了艰难的蜕变。1990年代矿井的关闭,2002年后煤炭地位的下滑,铜川开始调整产业结构,退出煤炭产能,转向清洁能源和非煤产业。如中再资环的废弃电器回收业务,使铜川成为首个上市的水泥产业转型企业。如今,铜川致力于生态保护,以耀州窑博物馆的文化活动为载体,实现了从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华丽转身。苹果和大樱桃等特色农业的发展,以及旅游业的崛起,为铜川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尽管面临人口老龄化、人才流失和发展空间受限的挑战,铜川正积极应对。2021年“复兴号”的开通,结束了30年的客运火车空白,西延高铁的建设则缩短了与西安都市圈的距离,为铜川融入西安提供了便利。铜川需要抓住机遇,发展精密零部件加工等高端产业,以精致而非规模为导向,探寻一条精细化发展的新路。
铜川的故事,就像一部从煤炭辉煌到绿色转型的生动教材,它在困境中寻觅出路,展现出了坚韧与创新的力量。这个昔日因煤而兴的城市,正在以全新的面貌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未来篇章。
多重随机标签